发布日期:2025-04-29
点击量:
106年前,一群青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呐喊唤醒民族觉醒;106年后的今天,在汾河之畔,一群年轻的身影正用脚步丈量生态蝶变之路,让五四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中绽放时代光芒。4月26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40余名师生在汾河景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实践课”,将百年传承红色基因与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使命紧紧交织。
河岸边的思政课堂:从理论灯塔到实践路标
“你知道吗?汾河水质从劣V类到稳定Ⅲ类的蜕变,恰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样本。”活动伊始,历史文化学院团委负责人陈旭辉以《以青春之名守护母亲河》的演讲,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的“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重大要求化作具体可感的数字:5年时间,21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正如生态环境部专家王明贤所言:“河流治理的终极考题,从来都是对一代人责任担当的考验。”
五四传承:以青春之力续写时代华章
在“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主题演讲环节,学生代表吕佳璐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向同学们展现精神传承:“1919年的青年在街头呐喊‘外争主权’,今天的我们则在汾河岸边践行‘内守生态’。”这种跨越百年的对话,让五四精神有了更具象的载体。吴红梅同学通过身边的变化生动解读了“殷殷嘱托”,她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山西考察调研都强调了生态,这本身就是给新时代青年出的时代考题。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将考题化作青年的答卷。”吴红梅的话激起了同学们的共鸣,青年学子们在汾河畔立下青春誓言,表示要以青春之力守护好绿水青山。
行走的思政课: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入团誓词的余音在汾河岸边荡漾,2.65公里的健步走拉开帷幕。青年学子沿着东岸步道前行,晋阳桥水利枢纽的“智慧治水”系统如钢铁脊梁守护河安,通达桥生态景观带的千亩芦苇荡随风翻涌似绿色海洋。当他们亲手触摸河岸边新植的菖蒲根系,观察水质监测站实时数据,聆听河道管理员讲述“人水共生”的治理故事,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便悄然转化为心灵触动。郭栎杨同学表示:“我们要把健步走中迸发的青春能量,转化为乡村振兴战场上的攻坚动力,让生态理念在山西扎根结果。”这句誓言,正是当代青年对“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的生动诠释。
这场别开生面的团日活动,既是对五四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践行。当年轻的脚步继续丈量祖国大地,当青春的誓言化作实干担当,相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长征路上,这一代青年定能续写“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时代华章,让五四精神的火炬,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征程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