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山西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探求》杂志主编、马克思主义学院主任。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10多项。提出个体与社会、社会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四重关系的技术伦理理论框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整合各种技术哲学和伦理流派的观点,以技术向善、价值包容与斗争统一、制度调节等原则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重构功能,回答技术为了谁、技术由谁推动的当代技术伦理问题。曾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他各种省市奖10多项。
1.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1] 李三虎,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地位, 哲学研究, 2005, (2): 3-11+127.
[2] 李三虎,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探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8,(1): 30-34.
[3] 李三虎,马克思的技术社会学话语及其当代意义,《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1):3-12.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 李三虎,赵万里,马克思主义风险观与当代中国的风险治理逻辑,《河北学刊》,2024,(3):157-166.
[2] 李三虎,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学术研究》, 2007,(05):17-24+159.
[3] 李三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构——中华传统文化的解释学转向,《岭南学刊》,2024,(4):68-75.
[4] 李三虎,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技创新话语变迁,《岭南学刊》,2011,(05):12-19.
3.技术、工程与政治伦理研究
[1] 李三虎,纳米现象学:微细空间建构的图像解释与意向伦理,《哲学研究》,2009,(7):85-93+129.
[2] 李三虎,哲学地图的新天地——读《工程哲学》,《哲学研究》,2007,(10):117-118+121.
[3] 李三虎,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7, (5):12-17.
[4] 李三虎,关于工程的政治、法律和伦理方法论问题探讨,《伦理学研究》,2016,(4):115-121.
[5] 李三虎,纳米伦理: 规范分析和范式转换,《伦理学研究》,2006,(6):72-79+83.
[6] 李三虎,杜马学派历史考察,《科学学研究》,1991,(2):36-48.
[7] 李三虎,《热带丛林苦旅——李比希学派》,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
[8] 李三虎,技术发展与伦理秩序,《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26-29.
[9] 李三虎,赵万里,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 (9): 27-31+37.
[10] 李三虎,女性价值观念与技术建构,《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3):49-52+73.
[11] 李三虎,关于技术的空间话语,《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9):21-24+36.
[12] 李三虎,技艺与价值: 分裂还是关联?——柏拉图的整体论解答及其当下意义,《现代哲学》,2005,(2):113-121+128.
[13] 李三虎,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何以积怨日深,《现代哲学》,1999,(4):44-49+66.
[14] 李三虎,科学与语言游戏——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现代哲学》,1998,(3):68-71.
[15] 李三虎,在物性与意向之间看技术人工物,《哲学分析》,2016,7 (4):89-105+198.
[1] 2013.6—2016.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技术哲学与技术间性理论研究。
[2] 2008.6—201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看科技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及其文化自觉。
[3] 2002.6—2005.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4] 2011.10—2014.1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三十二年工程史论(1978—2010)。
[5] 2006.10—2009.1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传统技术思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 李三虎,十字路口的道德抉择——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研究》,广州出版社2006年.
[2] 李三虎,重申传统——一种整体论的技术哲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 李三虎,自主创新的话语建构——从意识形态到创新文化自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4] 李三虎,小世界与大结果——面向未来的纳米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