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概况

校区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校区概况> 校区简介

山西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部省合建大学。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历经世纪沧桑,山西大学形成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近年来,山西大学办学成绩斐然,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部省合建高校。2022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在新的起点上,学校正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向着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的目标迈进。

山西大学大同校区位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山西省大同市,是山西省首个高校异地校区,是山西大学“一校两地四校区”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大同校区是山西大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优先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文化遗产、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等“四新”专业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搭建一流科技平台,集聚一流创新人才,催生重大科技成果,将大同校区发展成为面向新质生产力、支撑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引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桥头堡,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增长极,加快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样板。

大同校区学科基础雄厚,设有历史文化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电力与建筑学院、自动化与软件学院,与校本部相应学院实行“一体化”管理。校区聚焦新质生产力,面向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专业不求全、只求精,重点布局软件工程(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智能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自动化(机器人)、历史学(遗产保护传承)等七个新兴本科专业,初期年招生规模1000人,到2028年在校生规模将达到5000人左右,到2032年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

校区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小规模、宽口径、厚基础、高质量”的培养模式,注重体现课程学习、实验实习和创新实践的融合,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本科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育教学资源上优先向大同校区倾斜,在学生奖助、评先评优、推免保研、出国交流等方面确保大同校区学生享受校本部同等待遇。学生公寓面积8.85万平方米,按照万人规模人均住宿面积达到8.85平方米,宿舍配置本科生为四人间、硕士生为二人间、博士生为一人间,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住宿条件。

大同校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流科研机构。所设学院拥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山西省重点学科、3个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4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选址于大同校区的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推动成立的国内第三个新体制研究生院,以打造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发展方面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高地为己任,奋力担负起存续文化基因、增进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筹备建设的山西大学高等研究院致力于具有国际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学术研究,培育促进重大成果产生的土壤,鼓励原始创新的不断涌现,以服务国家及区域战略需求为目标导向,布局和抢占科学发展制高点。

校区师资力量雄厚。所设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6人,其中教授209人,副教授333人。学院优先选派校本部高级职称教师赴大同校区授课。充分发挥大同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通过实施“晋阳讲学计划”,引进国内一流大学教师团队讲授专业课程,引进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讲授实训课程。到2028年,校区专任教师规模将达到500人,形成一支以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为骨干、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在教学和科研能力具有突出竞争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大力拓展学生国际交流途径。目前,已与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构建学生联合培养机制,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展学期项目、学位项目、寒暑假研修等留学项目,每年以全额资助、部分资助等形式,资助近百名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为学生出国深造搭建良好平台。

大同校区是园林化绿色校园,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占地面积549亩,预留发展面积675亩,将达到千亩校园的规模。平城校园重点布局优质本科教育,云冈校园重点布局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和一流科研机构。校区科研设备价值3亿元,共享校本部图书资源,馆藏图书256.39万册,数字资源1547.95万册,数据库212个。校内现存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建筑群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中国近代校园建筑设计的典范。

面向未来,大同校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对接京津冀,积极融入环渤海,办好的教育,做有用的学术,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打造区域高等教育重镇,培育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流创新成果,为建设与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平特色校区而努力奋斗!